刘小涛,1988年,渭南阳郭人,笔名阳郭娃,卫计工作者。《渭南热点》、《渭南文坛》、《光影渭南》特约作者。

《渭南青年网》特约主播:Leo 配 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又是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踏青、祭祀清明两大最主要的主题。《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这个清明我选择慎终追远,寄托一份感情。

爷爷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女儿自然也就是我的姑姑,自打我记事时,姑姑就一直在粮站上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在粮站上班的人相对来说生活条件不错。那时候我家的条件确实比较贫穷,所以记得我刚开始上学的时候,有时候经常会在放学的时候和表妹一起走,走着走着就直接回到姑姑家,可能是年龄小,就感觉姑姑做的饭好吃,当然也能看电视,至今记得她家的电视叫长虹彩电,要知道长虹可是中国当年第一个生产彩电的品牌,自然价钱也非常高,这在当时农村是非常非常少的。

那个年代流行织毛衣,姑姑也是心灵手巧,经常在给她自己孩子织毛衣、毛夹时也会特意给我和哥哥做,我的人生第一件毛衣也正是姑姑的作品。我母亲属于岭区的,只会做针线活,做千层底,做布鞋,却不会织毛衣,在我心里当时觉得会织毛衣的都是“高大上”针线活的都是山里人。当时毛线还是比较贵的,所以每当我姑姑要给我织毛衣或者毛夹时,我母亲都会说毛线太贵,于是给我姑姑说,你给娃织可以,不能用新线,于是就把旧毛线拆下来,给我织毛裤。最后母亲觉得姑姑织毛衣也非常辛苦,于是坚定信念,让姑姑教她织毛衣,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母亲也学会了织毛衣,当然只是最基本的花型,花型复杂的还得是姑姑。

当时好像比较流行好几种毛线织成的毛夹,看起来真实漂亮,我是一心想要。当然我知道母亲不会同意,她自己也织不了那样的花型,于是我悄悄的给姑姑说了,姑姑二话没说就买来了线,给我织。粮站离我们村不远,她也经常会在下班后来村里串门一路上也在织毛衣。那是一个夏天,姑姑织着毛夹在村里一家闲聊,姑姑一边织一边说,姑问你:“你以后结婚,买了房子,是让我住还是让你丈母娘住”?至今我清楚的记得,我的回答是——让姑住。现在想想这句话真的成了一句“玩笑话”。

每到夏收、秋收,收割的庄稼要晾晒才能储存,当时没有足够的场地晾晒,粮站无疑是村里人晾晒的好场所,有的人甚至会为晾晒粮食场地争夺而吵架。我们却享受到了一点好的待遇。姑姑每到这个季节,会每天天不亮就早早起来为我们把场地扫干净,父亲把粮食拉来晾晒,夏天的天往往是不稳定的,当时把粮食放到这里,就继续回到地里收其他庄稼。有时候遇到突然变天或者是半夜变天,都是姑姑半夜起来收粮食。秋收晒玉米也一样,用我母亲的话说,咱们晒粮食,放到哪里就不管了,还不是你姑给咱们管。实际上晾晒粮食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天气的变化,收晒、晒收,真实折腾,劳人。所以至今每当夏收晒粮的时间段,又是天气非常炎热的时间,周围的同事朋友就会说,热死了,赶紧下雨,赶紧下雨,我只能口头说就是的,心里默默的说,再热都别下雨,屋里在晒粮食呢。

1998年父亲一场大病,让我们这个本来贫穷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当时父亲要做大手术,需要一笔钱,母亲四处借钱却四处碰壁,来到了粮站姑姑家,我姑父当时直接借了单位同事的钱,把钱给了我们。这个年又恰巧是我十三岁,也就是全灯(渭南一带孩子在十三岁这一年要感谢舅舅姑姑等人给送13年灯——也叫完灯)当时一方面家里父亲刚刚住院回家。我想肯定没人管我这个全灯了,更别说买新衣服什么的。父亲在城里生病住院姑姑一直在身边照顾,就在出院时,不知什么时候姑姑给我买了一身衣服,作为我的“全灯”礼物。当时那个衣服是非常流行的,也很贵。这是我的意外惊喜,那个年我也过的非常高兴。

2000年我上小学六年级,姑姑也和往年一样,也是夏收,秋收帮助我们晒粮食,直到秋收完成,小麦种后。十一月份,姑姑突然生病了,在医院看病,一个星期都不见好。记得那天我母亲说今天吃完饭一起去医院看你姑,于是大家一起去了,当时我曾祖父也还在,我姑姑给我曾祖父说:爷,我昨晚难受太太,差点都见不上你了,这句看似玩笑的不玩笑话,最终真的不玩笑……当时我和堂妹堂弟,表妹表弟,所有的兄弟姐妹都在学校上学,听说姑姑的病严重了,直接要拉去城里医院,谁知在半路上………却永远的定格了

得知这个消息,我们所有的亲戚仿佛晴天霹雳,所有的我们这一辈孩子们,哭了,心也哭了,说句撕心裂肺也不为过……那几年我感觉我的心里多多少少出了问题,每天都是害怕,不能接受,梦里梦见姑姑,当时年龄小还没有对人生如此了解,也许更多的是害怕。我母亲他们当时也非常难过,经常会在提起姑姑时落泪,正如多年后,母亲说,“唉,你姑的去世,我流的眼泪,比你外爷去世还多”。多年后在想起这句话时,更深的理解了当时母亲和姑姑的感情。时至今日,姑姑离开我们已经近二十年了,然而每年我们兄弟姐妹都会不约而同的或是有空回来,或是过年,或是清明都会去祭祀她,寄托我们自己的一份感情。

至今哥哥还记得姑姑在离开时还在为他织一件毛衣,最后母亲接着姑姑把毛衣完成了,至今这些东西依然保存着,也在我们心里成了永远的记忆。还有好多好多……今又清明,慎终追远,寄托哀思,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谨以此文,献给我亲爱的姑姑和所有值得我们慎终追远寄托一份感情的人们。

长按指纹 识别二维码一键关注

wechat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