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 来上海已经一个多月。此时,夜已深,队友们已进入梦乡,而我内心纵横交错。

我叫刘妍孜,来自渭南市中心医院肿瘤外科二病区,是一名95后护士。在4月14日下午,接到“驰援上海,共同抗疫”通知后,我成为援沪医疗队中的一员。

出发援沪

面对组织的召唤,我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家人,匆匆收拾行李,即刻到位。4月15日早7时,医院为即将前往援沪的医护人员举行了简单的出征仪式,科室李新选主任、王爱平护士长和同事们前来为我送行,叮嘱我“一定做好个人防护,平安归来”。带着领导的信任和家人的嘱托,我坚定踏上了支援上海的征程。晚上10点左右到达酒店,在路途中,看着窗外,这与我想象中的上海完全不一样,这里长龙一般的晚高峰车流没了,熙熙攘攘的人潮也没了。好在,万家灯火还在。这些灯火中,有多少在等待着黎明的到来,又有多少在等着我们。

千里赴约 只为守“沪”

进入方舱医院

我们和汉中医疗队同时接管了徐汇青零方舱医院,乔梵副院长、吴燕老师及李遥护士长首先进入方舱,进行考察。大到整体工作的框架构建,小到入驻酒店到方舱的往返路线、时间等内容都进行了合理细致规划。4月17日凌晨,我们开始收治病人,迎来了我的第一个夜班,在进入方舱医院工作之前,感控老师检查我穿戴的防护服,从口罩气密性,防护服有无破损,护目镜或面屏有无佩戴好等方面逐一检查,确保无误,因为这是抵御病毒最有效的屏障。我最喜欢的是给战友在“大白”上面写上她们的名字,就像是写下对他们的祝福。

千里赴约 只为守“沪”

前期的培训和各项制度的逐渐完善让我更加有信心工作。收治患者、整理信息、安排床位、执行医嘱、发放食物……一切都井然有序地开展起来。不得不感谢我们强大的医疗团队,感谢集体中每一位的辛劳付出,让我可以在危险之中无惧更从容。

4月22日,接到上级通知,我们转到了青浦区足迹馆亚定点医院开展工作。这里的患者都有基础病,平均年龄在75岁左右。我穿着防护服在方舱里忙碌穿梭,不时和方舱内的患者说上几句。让我感慨的是,尽管有防护服的遮挡和方言的障碍,但却挡不住真诚和友善。

换位思考服务患者

穿上防护服就会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义。“39床的张爷爷您不需要担心,您行动不便,我待会到床边为您进行核酸采样。”“92床的王奶奶您在床位休息,您患有高血压,我需要给您定时测量并记录血压。”“2床的欣然小朋友,你要像我们大白一样,把口罩戴好,勤洗手。”“66床的年轻小伙子,不能在厕所门口吸烟,有消防隐患,也容易让你在人群中暴露呼吸道。”

千里赴约 只为守“沪”

我在这里遇到过很多的人,他们有着许多的问题,他们总是会显得焦虑。“护士,为什么别人的核酸结果都出来了,而我的一直都是待检测上传,到底什么情况!”“护士,我们做的CT什么时候才会出结果”……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我学会了换位思考,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还有很多的外地务工人员,他们来自不同的省份,河南、山东、安徽等。也有不同的职业,保姆、工人、外卖小哥……他们是更需要我们去照顾到的人群。远离家乡,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每当遇到口音相似的患者,总是会多说几句话,总觉得这样他们会有一点家的感觉。

有这样一位患者,食管癌术后已经经历了几次化疗,刚刚来到亚定点医院时,非常焦虑不安。注意到他的情绪,我主动前去与他沟通,“叔叔,我就是一名肿瘤科护士,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我,我会用我的专业知识帮助您,咱们共同努力,共同战胜病魔!”我还帮助他定制了适合食管癌患者的饮食,保证营养的摄入。渐渐地,他的情绪逐渐稳定,开始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此后,每当我经过他的床位旁,他都会向我高高地竖起大拇指。

早日回家

我们的真心付出也收获了上海人民满满的谢意。“你们从千里之外的陕西渭南远道而来,是为了帮助我们来的,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话语虽轻,却暖心不已。酒店提供的晚饭盒贴着的小卡片写着“上海人民感谢您”,一身的疲惫瞬间被“治愈”。

千里赴约 只为守“沪”

这些日子,我也时常会收到科室领导和同事的问候与鼓励。在这支队伍中,论资历的话,每一位都是我的老师,亦师亦友。很庆幸,遇到一群这么可爱的小伙伴,活泼、开朗、能干,可扎针、可采核酸、可画画、可跳舞,这些时光恐怕是这辈子最难忘的回忆。

有些事,经历了才知道其中的感受。有些人,了解了才知道内心所在的那份美好。曾经是被保护的90后,这次换我来保护你们。上海加油,我们共同期待疫情早日结束。(援沪医疗队 刘妍孜)

来源:渭南市中心医院官微

wechat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