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指引下,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潼关县广大农民群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辛勤劳作,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农产品产量、产值稳步增加,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

农业生产快速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

新中国成立以来,潼关县农业先后经历了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承包责任制等发展阶段,特别是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后,大大的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不断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终结了延续2600多年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对种粮农民进行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保护价收购政策,农业生产持续稳步增长。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2018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34万吨,比1949年增加近4.39万吨,增长4.62倍;油料产量达到4220吨,增加了4091吨,增长31.7倍;肉类总产量达到7050吨,增加了30.2倍。2018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8.73亿元,比1949年增长382.9倍,年均增长1.1%。粮、油、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全面稳定增长,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全县农业机械从无到有,逐年增加,2018年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14台,联合收割机110台。农作物机收、机播面积逐年增加,小麦、玉米等大宗农作物机械作业面积大幅提高。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加。2018年底,全县拥有抽黄工程1处,水库10座,机井515眼,全县有效灌溉面积由建国初期的0.78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2.3万亩,增加了14.8倍,三是以设施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目前,全县设施农业面积5000余亩,其中温室大棚面积为1000余亩,中小棚面积000余亩。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促进了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产业发展力度加大。

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由建国初期单一的抓农业、抓粮食生产,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目前,全县特色农业面积达16万余亩。其中:软籽石榴2.64万亩,花椒12万亩,黄花菜、葡萄等果菜及中药材面积1.3万余亩。特色农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县生猪存栏达到7万头,种鸭35万套,蛋鸡、鹅等存栏10万只,林麝存栏200余只。全县拥有粮食、酱菜、油料等加工企业10家,油料、花椒、黄花菜等个体加工户30余户。年加工各类农产品1.5万余吨。近年来,培育了马趵泉、润谷、双桥、上善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景点5个,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000万元,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又一亮点。

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高

建国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少,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大幅提高,201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459元,比建国初期增长380多倍,年均增长1.09%。(周进峰)

潼关县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70年辉煌成就
wechat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