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青年网(特约撰稿/彭辉) “打铁花”又称“铁水打花”,是流传于晋鲁豫陕地区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据考证:“打铁花”几乎与“冶炼术”同时兴起,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鼎盛于明清时期。最早的“打铁花”活动与道教祭祀礼仪密切相关。古代有名望的道士大多精于“炼丹术”,熟悉金、银、铜、铁、锡冶炼术的工匠又擅长“打铁花”,而且道士和工匠敬奉的祖师爷又都是“太上老君”。从这个意义上说,二者可谓“师兄弟”。每当道教遇到重大庆典,道士们自然而然请工匠“打铁花”,以增添道观光彩,象征道教兴旺发达。

青年悦读|关中乡愁:近乎失传的民间习俗“打铁花”

青年悦读|关中乡愁:近乎失传的民间习俗“打铁花”

“打铁花”是将融化的铁水用木板击打到天空,形成如同焰火一样的璀璨视觉效果,场面恢弘壮观、气势磅礴,极具观赏性。因而深受民众喜闻乐见,遂逐渐流传至民间,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一项必不可少的传统表演节目。清嘉靖道光间史论家、山西阳城人张晋,曾写过一首《铁花行》,对“打铁花”做了极为精彩的描述:“洪炉入夜熔并铁,飞焰照山光明灭。忽然澒洞不可收,万壑千岩洒红雪。栖鸦控地林蟒逋,电光的烁开金铺。山魈木客伏不动,天女下视群龙趋。此时观者色如赭。流波迸出珊瑚颗。枯枝瘦草相新鲜, 异芯奇葩遍原野。大冶运腕何珑玲,莲花落去犹有声。力疲气竭暂放手,始见明月空中行。世间怪事真有此,百炼柔钢齐绕指。请看入眼幻缤纷,笑他剪綵堆红紫。”

关中是“打铁花”习俗发源地之一,据史料记载,远在隋代,陕西关中的炼铁技术就非常发达,仅富平县流曲镇由典村就有18座炼铁炉。相传昔时陕西耀州药王山有一柱隋大定年间的“铁旗杆”,就是流曲由典铸造的。想必其时富平流曲一带元宵节“打铁花”较为普遍。元末战乱,关中人口锐减。明洪武年间,大批精于“铸铁铧”(犁地用的)的山西人移民关中,同时也带来了“打铁花”技术,从而使关中民间“打铁花”习俗更为活跃。渭南市富平县流曲镇的“打铁花”习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后,是当地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老人说,历史上流曲“打铁花”,在方圆几十里都是很有名的。遗憾的是到了八十年代,“打铁花”习俗渐渐远离了人们视线,此后三十多年“打铁花”技术几近失传。

青年悦读|关中乡愁:近乎失传的民间习俗“打铁花”

青年悦读|关中乡愁:近乎失传的民间习俗“打铁花”

今年五月,笔者走访了几位“打铁花”的匠人,惊讶的是,他们都是体形高大健硕的壮汉。从访问中得知,当地从事“打铁花”的,一般都是“箍漏锅”的匠人。解放后从事“打铁花”的,大多是逃荒落户富平的河南籍“箍漏锅匠”。当地土著人则很少有“打铁花”的,这大概与当地土著人不愿从事“箍漏锅”这种“苦力活”有关。

我小时候是看过“打铁花”的,老家把这叫“打花子”。头一次看“打铁花”,是在中惠村西南角的一处空场院里。表演“打铁花”的,是我村“箍漏锅匠”魏喜,他当年大概五十岁左右年纪吧,身体很魁梧,因辈分比较高,我们一伙碎把他叫“老喜爷”。只见他忙碌着不停地往火炉的小罐里加碎铁,不大一会儿,碎铁化成了铁水。老喜爷拿起一块条状木板,在水桶里蘸一下,然后从小罐里舀出一勺铁水,往空中一倒,奋力用木板击打,空中便有了散开的铁花,但并不惊艳。事后听大人说,那晚天冷,“打铁花”不太成功。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流曲“打铁花”。那是六十年代初某年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地点在流曲南街小学。这座学校的前身初名“祖师院”,由流曲南街孙刘两姓先祖创建于隋大定年间,唐代更名为“善庆寺”,清乾隆间设“通川书院”延续了一百五十多年,民国间又改为流曲学校。

天还没黑,人们便络绎不绝的涌向流曲街。学校的操场很大,四周早已围满了黑压压的人群。操场中央摆着一挂炼铁炉和大风箱,再往外一圈摆满了竖着的烟花炮。眼看天色渐渐的黑了,开始点燃烟花炮放焰火,随着密集的炮竹声,焰火此起彼伏飞向天空,炸响出绚丽的烟花。这是我儿时所见到的最为壮观的焰火。焰火过后,便进行“打花子”。只见操场中央,两个小伙子轮流吃力的拉拽着大风箱“呼啦呼啦”的扇火,炼铁炉的火苗窜得一尺多高。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蹲在炼铁炉旁,时不时的用铁夹子夹起生铁犁铧碎片,投入火炉内的镕铁罐里熔化。这种镕铁罐约茶杯大小,是用上等好胶泥制作的,经久耐用,烧而不烂。风箱拉得更响,火越烧越旺,吐着红色的焰。约莫半个时辰,镕铁罐里便泛起了金黄的铁水,据说这时铁水的温度大概有摄氏1600多度。

青年悦读|关中乡愁:近乎失传的民间习俗“打铁花”

青年悦读|关中乡愁:近乎失传的民间习俗“打铁花”

要开始“打铁花”了!三个人头戴草帽,火光赤红了脸。只见壮汉左手拿起在水桶里蘸湿的木板,抖数精神,瞪圆双目,很有气势的躬腰站起。右手用小铁勺从镕铁罐剜出一勺铁水,极具夸张的在空中划个圆弧,巧妙地一抖,空中竟悬了一疙瘩葡萄大的火球,壮汉左臂抡圆湿木板奋力猛地一击,只听“啪”的一声炸响,无数个星花飞溅天空,如流星雨般炫耀灿烂。围观的人们惊叫着往后退,生怕铁水烫了身。顷刻间,壮汉又剜出一勺铁水,击打向夜空,天地一片赤白,人群中连声叫好。壮汉越打越勇,随着击打力度、角度和方位的变化,铁花时而宛若天女散花,时而又如繁星闪烁,忽而又像金龙吐火。刹那间,铁花又飞向树枝,二次开花,掉到地上,满地开花。看的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一直到天上的星星出全了,“打铁花”活动才结束。此后一连好几天,人们还津津乐道的谈论着流曲“打铁花”的妙趣。

“打铁花”看似简单,实际里面有很多技巧和门道。精于此门道者,技巧娴熟老练,打出的铁花变化无穷,更为壮观。技巧生疏者则形态单一,甚至会烫伤自己或观众。同时,“打铁花”相对放焰火较为省钱,更能彰显传统文化和勇敢精神。“打铁花”是民间祈福和喜庆的产物和传统习俗,发掘和传承这一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待我。据说流曲镇的“打铁花”习俗中断了三十多年后,于2016年春节举办了一次民间“打铁花”活动,深受群众欢迎。鉴于当下“打铁花”老匠人尚健在,但愿这一传统习俗能得到继续传承。

(2016.06.21写于北京莲花池畔)

wechat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