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1年,站在新的百年奋斗目标起点之上,社会事业局以全面贯彻落实“持续改善民生,建设幸福渭南”、“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农业强市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民生领域三大重点工作任务为主线,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持续补齐解决社会保障、就业创业、农业农村、社会治理等领域短板矛盾,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

系统谋划乡村振兴,努力实现良好开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围绕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全区迅速成立渭南高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挂牌成立渭南高新区乡村振兴局,先后制定《渭南高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分工方案》、《渭南高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纲领文件,全面加强区级层面设计。通过换届,15个村组织书记和村主任全面实“一肩挑”,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组织保障。协调金融机构在上庄村发放首批贷款120万元支持发展花椒产业;发挥区情优势,规划4个新的村集体经济项目,其中,白杨办红星村红星美凯龙村集体经济项目已正式投入运营,全面发展提升各村产业基础。投资2.48亿元对南塬地区4村实施人居环境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总投资4300万,全方位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引导群众共建共享。坚持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关键、政府治理为主导、居民需求为导向,全区5个党群服务中心创建达标,105个小区党的组织党的工作覆盖实现100%,715名在职党员落实“双报到”,广泛开展“群众点单、组织建单、党员接单”社区服务模式工作。成功打造4个高标准党建引领“居民议事”制度示范小区,探索破解基层治理难题。打造郑家小区“微自治”典型,在42个城市小区复制推广。建成4个智慧社区,全方位畅通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渠道。围绕打造社区“15分钟生活圈”,全区建成一个日间照料中心、一个养老服务站,继续新建两个日间照料中心、一个养老服务站,补齐养老公共服务短板。全面推进社区减负增效,缩减社区行政功能,提升社区服务群众水平。在金城社区推行“四社联动”试点工作,建成5个社工站、培育11个社会组织,52家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开展共驻共建,有效集聚各方力量,提高了社区治理效能,形成了基层政府、社会组织、自治组织、辖区单位、居民群众等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和良性互动的社区局面。

打好政策组合拳,抓实头号民心工程。始终坚持就业就是最大民生。围绕线上线下主动搭建用工桥梁,先后组织线上线下各类专场招聘会3场,累计实现300余名劳动者就业,着力破解“就业难、招工难”突出矛盾。积极落实各类稳就业优惠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67万元,带动102名人员就业。组织开展在校大学生SYB创业培训、春节留渭职工“稳岗留工”培训、重点群体家政服务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开发公益性岗位161人,就业扶贫公益专岗、特岗、临时防控公益专岗累计170人,有效拓宽就业困人人员就业渠道。全面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动态调整制度,持续深入开展根治欠薪行动,全面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不断提升就业质量。截至目前,全区城镇新增就业936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400人的66.85%。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继续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任务。

聚焦各类群体,构建立体社保体系。盯紧在岗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困难群众、残疾群体、重点优抚对象、留守儿童等群体,全局系统持续推动社会保险扩面,试点推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集体补助,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助残爱残政策,扎实开展双拥优抚,建立落实留守儿童(孤儿)信息台帐和定期探制度,全方位织牢群众生活保障底线。截至2021年6月份,累计对461人次实施住院、慢性病、生育报销,共支出基金192.1万元,对371人次实施医疗救助,救助资金15.5万元,确保病有所医;累计为发放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城乡居民养老金、“八大员”工龄补助金、“被征地农民养老金2821万元,确保老有所养;累计为1283名农村低保、五保、城市低保群体发放救助金193.75万元,确保困有所助;累计为1422名残疾群体发放各类残疾补贴58.9万元,为15名残疾人配发辅助器具,对18名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救助项目,为393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金161.2万,确保弱有所扶。(文/社会事业局 融媒体中心)

wechat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