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 所谓的“五大名校”,自然指的是近几年在西安甚嚣尘上的西工大附中、高新一中、铁一中、交大附中和师大附中。就像本事决定脾气,五大名校的教学成绩也决定了自己在西安教育界的吸附力。而一些企业也正是看中了五校的品牌“IP”,不断开展合作办学,人、财、物雄厚的五校之扩张速度,被坊间戏言:可与肯德基、麦当劳比开店速度。

目前,高新旗下有:高新一中初中部、高新一中逸翠园学校、高新唐南中学;陕师大旗下有:陕师大附中初中分校、锦园奥园、奥园校区,还有长安县万科城正在建设的分校;铁一中旗下有:铁一中初中分校、滨河校区,还有即将建设的湖滨小区;西工大旗下有:西工大附中分校、西工大启迪中学;西安交大旗下有:交大附中分校、浐灞欧亚中学、航天学校。

▼西安“五大名校”2017年学费情况

作为人均收入并不靠前的西安,普通家庭面对这样的学费,还是多少有点压力的。(参见表三)

▼西安201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情

但对于望子成龙的家长来说,只要为孩子好,甘愿做一切事情。家住翠华路的杨女士,女儿去年刚上了陕师大附中的某一分校,她说,“按照学区,我孩子应该上育才中学,九年义务教育,我不用花钱。但那学校不敢上,优秀的老师没有,而且老师没有高薪也就不负责任。能拿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吗?我宁愿花8000元去上民办的名校。”

杨女士还透露,邻居家小孩也上了师大附中,但由于小升初考试成绩稍差,最后找人托关系交了17万进去了。

一方面是家长的“削尖脑袋”,另一方面却是西安有关部门的“礼让三分”。“一是市教育局管不了五大名校的人、财、物,人家要么是副部级或正厅级管的学校,要么是财大气粗的所谓企业办学,更有自主权。二是若管严了,清北名校在西安招收的名额流到别的地市,影响政绩怎么给市上和家长交待!三是你这边要管,有上边高层和主管机关说情怎么办,人家也有有关系的孩子需要在五大名校上学。”调查西安教育乱象多年的资深媒体人老刘分析。

占领人、钱、权高地的五大名校“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种牛气的品牌,也就产生了牛气的“附加产业链”,比如专门做“把你娃送进五大名校”之生意的中介机构。一位朋友曾在里面工作,她透露说,“常见的有两种门道:一是,挂着五大名校牌子的奥数班或其他补习班,都有本校老师的身影。比如西工大附中有个挂名的补习班,就直接给家长说明,不上这个补习班,就没有进校的名额。于是家长们为上补习班都要挤破头;二是,把差了几分的娃介绍进去。有行情,陕师大附中的价格是15~17万元不等。然后中间人、接头人抽成。”

这种有价又有市,有钱又有权的牛气,怪不得有朋友开玩笑说,家里人给她介绍了西工大的老师作恋爱对象,母亲极力劝说,“赶紧嫁了吧,以后娃上学省十几万。”由此看来,并非笑谈。

五校何以称霸江湖?

不是我太强,而是你太弱。用这句话来形容五大名校和西安其余学校目前的教育格局并不为过。

五校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有两个关键因素,生源和师资。五校的办学性质主体上都属于民办,在招生、学费收缴、收入分配、教师招聘、用人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曾经就有坊友给208坊私信:五大名校的生源放到任何一个学校都会考到全省第一,把一个300分的考生教育到考500分,与把一个本来就能考500分的学生教育到考520分相比,哪个更吃力?

另一方面,就是师资招聘。这是五校天生的制度优势——自主权,它们可以把公办学校优秀的教师挖到自己学校来,给他们高薪和合理的激励机制,并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由工资构成,就可窥一二。(参见图一、图二)

▼在西安一些公办中学,有編制的老师每月收入四五千元。大部分的教学工作由代课老师完成,代课老师还得做班主任,收入二千元左右

▼看准网上,五校之一的高新一中教师工资

民办院校在体制上的优势,公办学校永远也无法做到,只能眼睁睁看着和它们的差距越来越大。

“有人说,五大名校提高了西安的整体教学质量,但这句话应该一分为二去看。以前是把资源撒开到一个盘子,现在是集中火力。看起来,五校的清华北大录取人数可观,其实是拿着整体的公共资源去打一个点,只是一种排列组合上的变换。

好 比6=1+1+1+1+1+1,

变成了6=5+0.2+0.2+0.2+0.2+0.2。

你能说,等号右面的最大数值从1变成5,是极大提高么?当然,这些年教育肯定是向前走了一步的,但绝对要看到这种排列组合的‘水分’。要实事求是,敢于正视问题才能走得更快。也许我的例子不恰当,但道理就是这么简单。”老贾说。

这种“教育鸿沟”,从表面上看,表现在公办与民办院校上。但其实更深层的表现是:贫富家庭的孩子间的悬殊。其一,公办好学校少,民办学校贵。有人戏称,“能上五校的,要么孩子自己特别优秀,要么家里特别有钱。”其二,上西安某些学校,收费一看关系、二看分数。关系不“铁”,有钱也没用。学生之间的“攀比”,也因此日益严重。

“和我娃一起的丫头,两人学习成绩差不多。但人家家里有钱,最后上铁一中了,我娃只能上本学区的不太好的公办。现在学得东西都参差不齐,真担心高考,还能跟人家比不?”家长老吴忧虑又惋惜地说。

“人家各方面吸纳后,就厉害得不得了,就像卖一个知名的必需的生活用品,你不得不买,拿这赚钱呢!”家长杨女士向208坊转达周围人对五校的看法。

民办教育作为一种补充,它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各行各业也确实都要有自己的品牌,包括教育行业。但如果把集众多“公共资源”打造的“品牌”,当成一种赚钱的“商品”甚至是“产业”,那恐怕并非是“公办民助”或“民办公助”的初衷,而是“以公谋私”。

平衡?钱是硬道理!

不管是“民办公助”,还是“公办民助”,这种“公私合力”本来是为了融合政府财政、公共资源与民间资本之间的优势,以便更好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但如果在这其中,管理不善,导致教育更加失衡,责任该谁来担?

“我一直认为核心不在于是不是名校的问题,而在于当了名校之后如何治校、如何发展,如何让更多学生能相对公平地分享到你的教育资源和成果。”前教委官员许建国说。

也曾有媒体直言不讳地指出,“如果一个地区的民办教育所占的比重过大的话,说明了政府责任的缺失,政府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西安市教育局公布的教育投入情况

根据2002年版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居住区人口为30000-50000人的规模,必须设中学,且有服务半径的要求:不超过1000米。这就要求,教育的投入一定要充足。依目前的情况来看,至少2016年0.29%的投入,尤其是优质公办教育的投入,是不足的。那么,空缺的资金,谁来出?民间资本的介入,似乎可缓“燃眉之急”。但某些民办院校,显然又把这个资金“锅”甩给了百姓。

不仅如此,曾有位政府官员无意间说起西安的教育用地问题,“土地比较紧张,批给谁,就很关键。给开发商?给公办教育?谁产生GDP?寸土寸金啊!”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承办学校,看似是最合理的方式,至少算作“有价利用”。但开发商当然会将教育用地再度炒作,以教育为标签,出售“学区房”这款产品,教育变成赤裸裸的“商品”。这种模式为人“诟病”已久,目前,北京已明确要求,所有中小学不允许与房地产商合作办学,意在厘清商业化的房地产与公益化教育事业之间的关系。但西安似乎还未见动静。

相比较之下,南京就做得更“有担当”些了。(参见表五)

▼南京五大名牌中学承办的27所分校 数据来源:媒体公开报道

南京的五大名校,其中有大学的附属中学,有老牌市属名校,也有传统意义的区办学校,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5所名校承办了27所学校,而其中仅有6所是民办。再看看办学主体就会发现,市、区政府和教育局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西安与之相比,差距太大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南京的GDP根据2016年的计算,是西安的1.67倍,俗话“钱多好办事”。但毕竟再穷不能“穷”教育,尤其是公办教育。日本明治维新初期,国民经济落后,但明治天皇对于公共教育的投入却“毫不吝啬”。正是源于对教育的重视,日本才能迅速崛起。教育强,则国强。这已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有论调一直提出,要遏制五大名校的扩张速度。208坊认为,这只是治标。根本还在于人、钱、机制的问题。比如师资。现状是公办优秀教师流入五大名校,师资还是在一个盘流动,不仅没有解决实际问题,还从“不足”变成“失衡”;又比如钱。既然用公共资源吸附了民间资本,为何不能合理使用?钱主导人,还是人来使用钱;再比如机制,又或者说管理。其实不仅在于西安,老陕的思维就是中规中矩,没有上面的政策,就不能擅自做什么主张,也没有拿出应有的担当和魄力来管理五大名校。

当然,我们要看到,今时今日,西安正在快速填补各方面的“历史欠账”,包括教育。随着招商引资的扩大、优化,相信“有钱”的西安,会在下一步加大对公办教育的投入。并且随着“西引力”的增大,人才涌入,师资力量将可能不再是一个盘子流动,而是外地优秀教师的填补。更重要的是,正在机制上“破茧”的西安,也正在转换着自己做事的系统性思维,强化着对资源的整体运用能力,干部“铁军”也更加有魄力和担当,教育机制问题大概很快就能“大破大立”,对于五大名校所拥有的雄厚资源,从而可以更有效、合理地重新整合、利用。

之前,为了发展教育,对于五大名校,西安放钱、放人、也放权了,但如果此时再不“放招”,让家长们“放心”,那就是“放任”了。(来源:人民日报社陕西分社208坊)

高考是否正在沦为精英教育?

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调查2007-2016年中国各地区高考状元发现,能否成为高考状元与其家庭背景、父母职业及学历等有密切关系。报告负责人、艾瑞深研究院院长赵德国指出,最近10年来,父母为大学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状元比例逐年上升,教师家庭、公务员家庭的高考状元所占比例较高,最盛产全国高考状元;而来自农村、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状元所占比例下降。最近10年来,来自教师家庭的高考状元占总数的35.09%,其次是公务员家庭,占15.62%;工人家庭占13.39%;工程师家庭占10.62%,农民家庭占10.16%,其余为医生、律师、金融、证券、财务等职业家庭。

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也认为“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目前,教育资源确实是越来越向有钱的阶层集中,穷人当然不是没有机会,只是机会越来越少,难度越来越大。我们现在无法认定到底是因为教育资源的倾斜,导致农村学生追逐城市的教育,抑或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人离开了农村,使得农村基层教育在资源分配中更加被边缘化。但不管是怎样的因果关系,都在隐隐印证着一个当下流行的观点:寒门再难出贵子。高考是否正在沦为精英教育?

“掐尖”的教育模式要不要?

“掐尖”也叫“选优”,任何成功的教育,优秀的学生和老师都必不可少。最好的学校肯定有最好的学生。而尖子生本身就是一个标志,在各自学校和地区都有着示范作用。经过“掐尖”之后,高分学生到哪所高中,会为其三年后的高考埋下伏笔,当其学校高考多次获得好的成绩时,就会为下一年的优秀学生提供参考,也会招收到更多的优秀学生,所谓优愈优,差更差,也就是现在好多人说的农村的孩子想考个好分数太难了。

高中“掐尖”混战屡禁难绝,原因很多。最值得关注的,是地方教育部门出于政绩等方面的考量,有打造“超级中学”的冲动。在以高考为核心目标的竞争体系下,优质生源就是最重要的资源,让高分学生汇聚到一个学校,“超级中学”迅速见到成效,才能彰显教育政绩。如果没有地方教育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推波助澜,很难想象跨区域“掐尖”能在政策的灰色地带长期存在。而这种功利目标推动下的“掐尖”,只会进一步导致教育资源不均衡,破坏公平的教育环境。

同时,从学校的角度看,“掐尖”也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学校办学水平的差异,会自然导致好的学校越来越有品牌效应,学生和家长会想方设法选择心目中的好学校。这种你情我愿的双向选择,对于学生和学校双方,都是很有效的激励。

西安高新一中的师资队伍强,招录全省各市区的优秀学生,就是我们所谓的“掐尖”, 西安高新一中高薪聘请全省诸多名师,不仅仅是学生的“掐尖”,也是对教师资源的“掐尖”,这种“双掐尖”让西安高新一中迅速成为陕西省顶尖中学第一名,我们也不能否认西安高新一中还有其独特的教学模式和理念,能在优秀的学生中培养出许多优秀人才。

而今年宝鸡中学高考让许多宝鸡人感叹,宝鸡的教育质量下降了吗?我们从宝鸡市一位知名教师处了解到,在2014年的时候,宝鸡市的许多优秀中考毕业生选择到西安就读,其中有一个尖子班有66名学生,其中有15名学生就选择到西安求学,而这15名学生中就有多名学生高考成绩名列全省前列。当我们问及为何不选择宝鸡中学时,这位老师只是提及当时宝鸡中学招生理念不同,学生最终都选择了西安求学。

喜欢就分享到朋友圈

戳它,就现在↓↓↓

欢迎下载渭南青年网APP

wechat recomm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