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时代的歌者》

——在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表彰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者: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编剧殷满仓

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获得陕西省第十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给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巨大的鞭策和鼓励,让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倍感荣光。我曾是一名人民警察,从警八年,因痴爱文学,1995年转行当了记者。2012年,结合做电台总编辑的工作实际,选择广播剧这个较为冷清的艺术门类作为突破口,潜心创作,乐此不疲。在省委和渭南市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先后创作了20多部广播剧作品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获得多个全国和省级奖项。融媒体时代,广播剧以其投资小、见效快、成本低、周期短、碎片化、传播快捷方便等特点,正在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编剧殷满仓在座谈会上发言

下面,我就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结合创作实践,汇报几点体会。

一是创作”三观”要正。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优秀作品是立身之本。广播剧《村头一棵老槐树》的获奖是在省委、西安市委、渭南市委宣传部、陕西新动向传媒、渭南广播电视台的共同关注和支持下取得的。该剧用小切口反映大背景,讲述了一位经过拼搏奋斗成长起来的基层干部逐渐迷失方向、腐化堕落,最后在亲情感召和高压反腐的震慑下,找回初心并完成心灵救赎的故事。虽是反腐题材,却没有大肆渲染阴暗面,也没有树立大英雄,通过朴朴实实的情感与人性挖掘,获得了普遍性的警示教育和引导意义。原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司长李京盛评价说,这是一部全新视角的现实主义反腐题材广播剧,在创作手法上有一定的创新及示范引领作用。

编剧殷满仓在座谈会上发言

二是要深入生活,给作品以情感的温度。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创作广播剧《永远的老腔》时,我十多次赴华阴采访张喜民、白毛等老腔艺人,与他们交朋友、拉家常、学唱老腔,最终采访到老腔传承过程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我也从不了解老腔,到熟知老腔、热爱老腔,并在不同场合吼唱老腔、传承传播老腔。为了丰富剧中音效,我带上采访机,录市场喧嚣声,录牛羊马叫、鸡鸣狗吠声,录北风呼啸、山泉流水声,录蛐蛐、青蛙、知了叫声。正是因为前期采访挖掘到众多有温度的故事,收集到众多鲜活的生活场景,《永远的老腔》最终结出了丰硕成果。

三是要时时讲品质,事事讲品质,用心践行”工匠精神”。为了确保《村头一棵老槐树》的品质,剧本经北京专家组论证后,曾先后十易其稿,26次修改,与导演微信沟通203次,电话交换意见116次。仅视频聊天就23次,总时近36个小时,最长一次2小时58分……枯燥的数字背后,是对广播剧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敬畏。

合影

四是站位要高,胸怀要广,放眼全国,提高选题的敏感性和前瞻性。2019年4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报道了《95岁战斗英雄张富清60年深藏功名》的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让我有一种莫名的冲动,随后在第一时间向省委、市委宣传部汇报,开始着手创作以张富清为原型的广播剧《祖国知道我》。目前剧本已通过专家组论证,预计11月下旬即可登陆央广《中国之声》。另一部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为原型的广播剧《太行西沟儿女》也在一个月前启动。张富清和申纪兰这两部重大题材广播剧的及时抓取,得到了中省领导和专家肯定。

昨日荣誉压箱底,整理心态再出发。在接下来的创作实践中,我将认真总结不足和差距,向前辈学习,向老师学习,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态,紧紧围绕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红色题材、现实题材和陕西本土题材,创作推出更多优秀作品,为陕西广播剧事业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wechat recommend